杨振宁的最后一战:制止中国1400亿制造对撞机,物尽其用才现实_物理学_教育_的发展
发布日期:2025-06-26 06:55 点击次数:182
提到杨振宁,许多人一定不会感到陌生。这位杰出的科学家不仅在现代物理学领域拥有崇高的地位,更是众多华人的骄傲。杨振宁年轻时远赴美国,致力于科学研究,并且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。他的学术成就让他在全球科学界享有盛誉,而在学成归国后,他投身于教育事业,创办了多所学校,致力于推动国内物理学的发展和进步。目前,杨振宁不仅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创始人,同时也是香港中文大学、芝加哥大学及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教授,成为物理领域中刻下了历史印记的重要人物。
纵观杨振宁的一生,他一直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与人交往,即便在科研领域也是一位谦诚之士。然而,到了近百岁高龄的杨振宁,似乎改变了过往的做事风格,坚定地站在一部分科学家的“对立面”,公开表示中国理应放弃制造对撞机的计划。事实上,在1970年时,杨振宁就曾明确反对中国建设对撞机。彼时,中国正值困境,工业化尚未起步,面对对撞机这样巨额的投资,他认为与其花费巨资建造这类高端设备,不如先集中力量发展工业与教育。
如今的中国经济和工业都已显著进步,各项事业欣欣向荣。但即便在这样的背景下,当不少科学家提议推动对撞机建造项目时,杨振宁依然坚定表态,反对耗资1400亿人民币的对撞机项目。这背后究竟有什么深意呢?
展开剩余63%或许很多人对对撞机并不十分了解,它实际上是推动现有物理知识与实验突破的一种重要装置。目前的物理学发展面临瓶颈,诸多新发现仍是在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理论框架内延展,崭新的理论和发现难以出现,这正是对撞机存在的重要原因。简而言之,对撞机是突破物理学发展壁垒的关键设备,国内众多物理学者都渴望实现对撞机的自主制造。
然而,既然对撞机如此重要且价值非凡,为什么杨振宁依然坚定地反对我国建设对撞机呢?以欧洲的对撞机为例,建设项目凝聚了34个国家的力量,动用了超过一万位科学家,最终完成了长达27公里的对撞机,总投入超过百亿美元。从技术角度看,这已经是在20世纪的一个庞大工程,所花资金堪称天文数字。此外,对撞机的维护与更新也是一项不小的开销。
对撞机的建设成本巨大,然而其效益并非立竿见影。至今,欧洲未能真正开发出适用于日常生活的物理技术,这意味着高昂的成本与微薄的回报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距。正因为杨振宁深知这其中的风险,尽管当今中国的科学环境有所改善,他依旧反对建设对撞机。杨振宁认为,当前中国的物理学家未必能够充分发挥对撞机的效能。如果用1400亿人民币投入到这样一个难以见到回报的项目上,他认为,比起这个支出,更应将资金投向教育领域。2019年,我国全年教育支出仅为400亿。如果将这些资金用于教育,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,必然会为国家的物理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毕竟,若设备齐全却没有优秀的操作人才,机器不过是个空壳而已。对此,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看法与见解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上一篇:乡村旅游独具特色
下一篇:没有了